安徽鴻昊鋼結構彩板有限公司

隔離方艙建設標準

2022.06.20

方艙醫院的建設應結合已有建筑因地制宜進行設計,且應滿足托管醫院感染防控要求。其改造內容主要為場地設施和建筑內部使用功能改造,包括:場地交通組織、市政設施、污水處理設施、建筑內部布局、建筑內部設施設備、衛生防疫、生物安全、安全防護等方面。

1 基本要求

1.1選址應盡量遠離居民區、幼兒園、小學校、菜場等城市人群密集場所,遠離產生易燃易爆有毒有害氣體場所。場地與周邊建筑物之間應有不小于20米綠化隔離,或與其間距不小于30米。

1.2用于改造為方艙醫院的建筑為單層或多層建筑。

1.3改造為方艙醫院的建筑結構、耐火等級、防火分區、安全疏散、消防設施、消防車道、場地等應滿足現行規范相關要求。

1.4改造前應收集待改造建筑的相關資料,包括設計、施工和驗收資料或使用過程的有關情況等。建筑物的平面布置、結構形式、層高、通風空調、給排水、供配電、通訊、信息、消防等市政配套及室內、外設施設備應能夠或經改造后基本滿足方艙醫院的使用要求。

1.5按生態環境及衛健主管部門有關規定要求,方艙醫院的污水應檢測后達標排放;生活垃圾和醫療廢物應分開處置,生活垃圾提級按醫療廢物嚴格管理,指定專人專車收運,達標排放。

1.6“三區兩通道”:

1.6.1污染區包括輕癥患者接收診療的區域如病床區、觀察救治室、處置室、污物間以及患者入艙和出艙處理室;半污染區指位于清潔區與污染區之間醫務人員的辦公室、治療室、護士站、醫療器械等處理室等;清潔區主要為醫護生活區。

1.6.2醫務人員通道、患者通道應完全分開。

1.6.3污染區、半污染區和清潔區應用不同色彩標識區分。

2 建筑要求

2.1場地要求

2.1.1場地內應不少于兩處與城市道路連接,合理布置醫護入口、患者出入口(入艙和出艙)、物資入口和污廢物出口。如場地出入口受限可進行物理分隔。

2.1.2被改造的建筑入口處應有患者接收區、救護車停車區、人員物資周轉場地。

2.1.3場地內應有布置方艙CT室、PCR實驗室和檢驗室以及臨時廁所、盥洗和相應的污水處理設施等的場地。

2.1.4用地周邊宜有較為完備的安防設施。

2.2內部布局

2.2.1錄入區:

應設置患者身份識別區、寄存區、消毒、安檢、測溫區和男、女更衣室和保衛室(可在建筑內亦可搭建臨時用房)。

2.2.2污染區(患者收治區):

(1)患者收治區宜設置在一層,患者入艙和出艙應分設兩個不同方向,且不應與醫護出入分設在建筑同側。

(2)污染區設若干護理單元,每個護理單元含病床區、分護士站。

(3)每個護理單元不宜大于100床且應進行男女分區。護理單元之間應形成消防疏散通道且寬度不應小于4米。護士站與護理單元近隔墻距離不應小于4米,護理半徑不宜大于30米。

(4)大空間疏散出口和疏散距離應滿足規范要求,且100人疏散寬度不應小于1米。

(5)每床位不小于6平方米,每20床為一組,平行的兩床凈距不宜小于1.0米并設置床頭柜。雙排床位(床端)之間的通道凈距不宜小于1.4米,單排床與對面墻體間通道凈寬不宜小于1.1米。床位物理分隔不宜大于10床。

(6)疏散通道地面應粘貼地面疏散指示標志。地面采用耐腐蝕耐擦洗材料耐火等級A級材料。

(7)分區隔斷材料應選用難燃材料或不燃材料,表面耐擦洗,高度不宜小于1.8米。

(8)應按患者人數配套設置盥洗室、淋浴室、衛生間(或移動衛生間)、開水間、庫房、布草間、污洗污物間、危廢臨時儲藏間。

(9)患者出院應設置淋浴間、出院更衣間、打包消毒區。

(10)醫護用房:中心護士站、治療室、處置室、重癥救治室、搶救室、核酸檢測、醫生辦公、B超室、心電室、談話間。

(11)其他輔助用房:按護理單元配置的警衛、保安和保潔人數配置用房。

(12)患者用衛生間應盡量利用原有衛生設施,污廢水并按要求進行消殺和污水處理。按100床配5-10個廁位。臨時廁所區域與病房區域之間設置通道。沖洗設施應采用手動和感應裝置。

(13)保安、民警和保潔采用二級防護。

2.2.3醫護人員通道

(1)醫護人員由清潔區進入污染區流程為:一次更衣→二次更衣→緩沖間。

(2)醫護人員由污染區進入清潔區流程為緩沖間→一次更衣→二次更衣→三次更衣(帶衛生間淋浴間)”。

(3)醫護人員出污染區的通道數宜不少于2個。穿脫間門不應對開。

(4)醫護人員通道與病人分設不同區域且與場地醫護入口一致,并在醫生入口設足夠的停車空間。

2.2.4 醫務人員進入隔離病區(二級防護)穿脫防護用品的流程:

1.醫務人員進入隔離病區穿戴防護用品程序:醫務人員通過員工通道進入清潔區,有條件的可以更換刷手衣褲、換工作鞋襪,認真洗手后依次戴一次性帽子、醫用防護口罩、穿防護服、一次性隔離衣、戴護目鏡或防護面屏、手套(2副)、鞋套。

2.醫務人員離開隔離病區脫摘防護用品程序:

(1)醫務人員離開污染區,進入脫摘區,手衛生后,一次脫摘防護面屏或護目鏡、一次性隔離衣、鞋套、外層手套分置于容器中,之后手衛生。

(2)在第二脫摘區脫去醫用防護服、內層手套、靴套,手衛生后,脫去醫用防護口罩、一次性帽子,手衛生后,換醫用外科口罩進入清潔區。

(3)一次性醫用外科口罩、醫用防護口罩、防護服或者隔離衣等防護用品被患者血液、體液、分泌物等污染時應當立即更換。

2.2.5醫護生活區:

(1)醫生生活區不應與污染區(患者收治區)同層布置,有條件的就近布置在相鄰地塊。

(2)醫護生活區主要包括醫護衛生間、醫護休息室、備餐、開水房、醫護辦公室、營養師視頻指導室、遠程會診室、男女更衣室。

2.2.6其他

(1)主要出入口及內部醫療通道應有到達各醫療部門的無障礙通道。既有建筑內部通道有高差處宜采用坡道連通,坡度宜符合無障礙通道要求,并確保移動病床及陪護人員同時通過的必要寬度。

(2)補充用房的用水點和排水排氣設施。

(3)根據不同的功能用房配備不同的醫療設備、器械和設施(如給排水等)。

(4)1.6條所指“三區”之間所有不必要連通的門窗、孔洞、風口和管道應予以封堵密閉。

3 結構安全要求

3.1選擇結構狀況良好的既有建筑,并宜對房屋結構狀況進行評估。結構形式宜為框架結構或大跨度結構。

3.2改造時應注意結構安全,不應改變原結構受力體系。應對原結構因用途改變引起的受力變化進行結構安全方面的復核驗算。

3.3新增隔斷應采用輕質材料,應有可靠的構件節點連接構造和連接方式;節點連接構造應滿足結構受力和變形要求,節點連接方式應便于現場安裝。

3.4具有密封性能的房間,結構構件、門窗、墻板、屋面設計應滿足室內與外部的壓力差的影響。

3.5結構主體應防滲、防漏及密閉。污染區場地應做好地基土、地坪的防滲處理設計。

4 通風與空調要求

4.1方艙醫院應按清潔區、半污染區、污染區設置獨立機械通風系統,空氣靜壓應從清潔區、半污染區、污染區依次降低。

4.2清潔區送風系統應采用粗效、中效不少于兩級過濾;污染區送風系統應采用粗效、中效、亞不少于三級過濾,排風系統應經過過濾器處理后排放。

4.3室內污染區應形成合理的氣流通道,組織好氣流組織,盡量保證不留通風死角。送風宜先流經護理工作區從患者收治區排出污染空氣。

4.4室外臨時建筑應根據季節安裝分體空調。如醫護生活區設在既有建筑內,可利用原有空調系統,并需滿足如下要求:該區域空調系統獨立設置,不與其他區域空調系統共用;新風系統大風量運行;調節排風量,維持該區域相對于其他區域正壓差,并維持相對室外大氣微正壓或零壓差;送排風系統全天不間斷運行;走廊應設置微壓計。

4.5針對利用會展中心、體育館等高大寬敞空間改建場所。

4.5.1方艙醫院應盡量利用原建筑物空調和排風系統,且應滿足如下要求:全空氣空調系統全新風直流式運行,空調機組關閉回風閥,新風閥全部開啟,全新風送入,排風量應大于送風量(排風機風量不夠時,可開啟排煙風機);風機盤管+新風空調系統按大新風量運行;排風量應大于新風量,應在排風口增設過濾器,送排風系統全天不間斷運行,患者收治區應維持負壓,并應設置微壓計。

4.5.2原有空調和排風系統無法利用或未設置通風系統的,應增設通風系統,且污染區排風系統宜設置備用排風機。加裝的排風機應設在室外排風管路末端,并設置防護措施;加裝的排風系統采用下排風,排風管可結合建筑隔斷明裝,通風系統要求24h不間斷運行,排風量應在保證負壓的同時,與新風量協調,應按每人不小于150m3/h設計。

4.5.3高大空間設置的方艙醫院,氣流組織明顯不利的區域,如增設排風口困難,應集中設置具有殺菌消毒功能的空氣凈化器,并優先設置工業用空氣凈化器。

4.6醫護人員從清潔區進入到污染區的“一次更衣”設置不小于30次/小時的送風,各相鄰隔間設置D300的通風短管。醫護人員從污染區返回清潔區,在“緩沖間”設置不小于30次/小時的排風或系統服務區域不小于6次/小時的排風,各相鄰隔間設置D300(或計算確定)通風短管。

4.7室內污染區的盥洗間、衛生間應分別獨立設置機械排風系統;排風換氣次數不小于12次/h,排風口宜加裝過濾器。

4.8合理設置送風入口及排風出口。新風應從室外引入,入口應位于室外清潔區域;排風宜高空排放,且排風出口與新風入口水平距離不小于20米,或高于新風入口不小于6米。

4.9室內污染區空調機組表冷段的冷凝水排水管上應設水封和閥門,除夏季外應關閉冷凝水排出管閥門。冷凝水宜集中收集處理。

4.10通風系統使用應先開污染區通風系統,后開清潔區通風系統。污染區通風系統啟動時應先開排風機,后開送風機;關閉時,應先關送風機,后關排風機。清潔區先開送風機,后開排風機。

4.11送風、排風系統應監測送、排風機故障信號,發生故障時報警。送、排風系統的各級空氣過濾器應監測壓差報警,及時更換堵塞的空氣過濾器,保證送、排風風量。

4.12排風空氣過濾器更換操作人員須做好自我防護,拆除的排風過濾器應當由人員進行原位消毒后,裝入安全容器內進行消毒滅菌,隨醫療廢棄物一起處理。

4.13應根據需要配置一定數量的氧氣瓶,滿足病人吸氧需要。

5 給排水要求

5.1室外給排水系統

5.1.1生活給水引入管處應設置倒流防止器,進水總管應預留消毒設施接口。

5.1.2室外排水體制采用雨污分流制,排水檢查井蓋應采取密閉措施,車輛沖洗和消毒廢水應排入污水系統,排水口處應采取水封措施。

5.1.3污水處理應采用強化消毒處理工藝并應符合下列規定:

(1)污水處理應在化糞池前設置預消毒工藝,預消毒池的水力停留時間不宜小于1h,污水處理設施的二級消毒池水力停留時間不應小于2h。

(2)污水處理從預消毒池至二級消毒池的水力停留總時間不應小于48h。

(3)化糞池和污水處理后的污泥回流至化糞池后總的清掏周期不小于360d,考慮作為應急醫院,運行期間無需清掏。

(4)消毒劑的投加根據在線余氯監測情況確定,但pH值不應大于6.5。

(5)污水處理設施應密閉,尾氣應統一收集消毒處理后排放。

5.1.4場地內雨水經室外雨水管道統一收集至雨水收集池,經消毒合格后排放至市政雨水管。

5.1.5污水處理構筑物與建筑之間應設衛生防護隔離帶。

5.2室內生活給水系統

5.2.1給水及熱水供水管道水壓不應超過0.2MPa。

5.2.2所有用水點給水宜采用非接觸式閥門。

5.2.3生活給水系統優先采用斷流水箱及水泵供水方式,以阻斷市政給水回流風險。

5.3室內生活熱水系統

5.3.1生活熱水系統宜采用集中24小時供應閉式循環系統。當采用集中生活熱水供應系統優先采用空氣源等清潔環保的熱源,輔助熱源可采用燃氣,確有困難時,可采用電熱水器。

5.3.2開水供應采用電開水器。

5.4室內生活排水系統

5.4.1空調冷凝水應分區集中收集并采用間接排水方式,空調冷凝水全部排入污水處理站處理。

5.4.2現有建筑衛生間如不滿足使用人數要求,應設置移動衛生間。地漏采用帶過濾網的無水封地漏加存水彎,水封高度不小于50mm且不大于75mm;宜采用洗手盆排水給地漏水封補水。

5.5給排水消防

護理單元疏散通道每隔15米設置兩具磷酸銨鹽干粉滅火器,每具滅火器滅火劑充裝量5公斤。

6 電氣及智能化要求

6.1供配電系統

6.1.1既有建筑應具備兩路10kV電源供電條件,供電容量應滿足方艙醫院用電需求;兩路10kV電源運行方式為一用一備時,宜臨時改為雙電源同時運行互為備用方式;既有建筑沒有發電機時應由供電部門在室外配置移動電源車,并宜在變電所等適當的位置預留應急柴油發電機接口。

6.1.2清潔區盡量利用既有建筑配電系統;污染區宜單獨設置配電系統。優先利用改建區域原配電回路及供電電纜,并切斷方艙醫院運行期間不運行的負荷回路。

6.1.3配電箱(柜)、控制箱(柜)宜設置在污染區外房間內,不應設在污染區;風機、水泵等控制箱宜與設備一體化配套。

6.1.4改建中增設的照明、插座和電熱水器等設備回路,應采用A型30mA剩余電流動作保護器。

6.2照明

6.2.1當既有建筑照明難以利用或不能完全滿足要求時,可結合方艙醫院平面布置,在空中、輕質隔板、床頭增設所需照明燈具。

6.2.2新增燈具型號宜采用帶罩密閉型燈具,光源色溫不宜大于4000K,顯色指數Ra應大于80??罩行略鲈O燈具可采用鋼索吊掛安裝方式。

6.2.3在污染區宜設置夜間照明。

6.2.4照明設備采用集中控制的方式,根據自然采光和使用情況由護士站(值班室)實現分組、分區、分時段集中控制。

6.2.5在醫療場所及其他需要滅菌消毒的地方應設置紫外線消毒器或紫外線殺菌燈。紫外殺菌燈應采用開關,不得與普通燈開關并列,并有標識;殺菌燈宜采用間接式燈具或照射角度可調節的燈具,并宜采用移動式設備。

6.2.6每個床位宜設置不少于2個220V、10A單相二三孔組合插座,其中一個帶USB充電口。每床宜配置臺燈。

6.2.7公共區域應設置清掃及智能設備用插座。

6.2.8在污染區地面宜增設能保持視覺連續的蓄光疏散指示標志。

6.3線路選型及敷設

6.3.1電線電纜的選型應采用低煙、低毒阻燃類線纜。

6.3.2新增布線宜以明敷為主,可采用鋼索布線方式。

6.3.3線纜槽盒及穿線管應采用不燃型材料。穿越隔墻時,隔墻縫隙及槽口、管口應采用不燃材料可靠密封,防止交叉感染。

6.4接地

6.4.1淋浴間、移動衛生間或有洗浴功能的衛生間等處,應設置局部等電位聯結。

6.4.2CT掃描室、核酸檢測室、治療室、處置室、檢驗室等應設置局部等電位聯結。

6.5智能化

6.5.1根據防控工作要求,應設置與疾控中心、應急指揮中心、托管醫院等機構的通信接口,每個通信接口線路應配置不少于2根光纖。

6.5.2應由運營商提供無線網絡接入條件,保證4G或5G網絡全覆蓋;有條件的場所,應增設無線AP實現WIFI全覆蓋。

6.5.3應根據需要增設遠程會診系統、視頻會議系統及其相關通信接口。

6.5.4結合方艙式醫院平面布置改造或增設視頻監控系統,患者休息區、護士站實現視頻監控覆蓋;在護士站(值班室)設置一鍵報警按鈕。

6.5.5錄入大廳配置不少于10組信息點;方艙檢查檢驗區內的診室、檢驗室、CT掃描室、核酸檢測室、標本采集室等科室配置不少于2組信息點;護士站配置不少于6組信息點,醫生工作站、治療室、處置室等科室配置不少于2組信息點;醫護生活區的醫生辦公室、護士辦公室、視頻指導室、視頻疏導室、遠程會診室等房間配置不少于2組信息點。

6.5.6宜設置無線醫護對講系統。

6.5.7改建的弱電及智能化系統當有線布線難實施時,可采用無線方案。

6.5.8隔離觀察房間的衛生間宜設置緊急呼叫按鈕,安裝于便器旁易于操作的位置,底邊距地宜為40mm—500mm。

6.5.9宜根據醫療流線設置出入口控制系統,對醫患通道、污染與潔凈區域進行醫療流線管理;當出現火災等緊急情況時,門禁應當解除。

6.5.10人員進出通道宜設置無接觸式快速體溫測量設備。

6.5.11網絡設備應配置相應數量的接入交換機、匯聚交換機以及網絡機柜,設置在機房內;網絡安全應采用第三代防火墻。

7 消防設施要求

7.1原有消防設施設備能正常使用,應急疏散照明能正常使用。地面分區疏散指示標志設置清晰。原有安全出口滿足要求,且保持暢通。

7.2改造后的方艙醫院,防火分區和疏散設置應滿足《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50016相關要求。不應少于2個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應有二個或二個以上獨立的疏散樓梯,并應在首層直通室外。多層建筑宜方便增設垂直電梯。

7.3各層安全出口、疏散走道和疏散樓梯的凈寬度,應按每100人的小疏散凈寬度不小于1.0m計算確定,首層外門的總凈寬度應按疏散人數多一層的人數計算確定。每個病區應有2個不同方向的安全出口。病區內任一點至安全出口的距離不應大于30米,病區之間應設置安全疏散通道,病區之間的疏散通道寬度不宜小于6.0m,疏散通道地面應粘貼地面疏散指示標志。

7.4各區域應設置明顯標識或隔離帶,病床區應做好床位分區、男女分區,每區床位不宜大于42床,每個分區應有2個疏散出口,分區內通道及疏散通道地面應粘貼地面疏散指示標志。分區隔斷材料應選用防火材料,表面耐擦洗,高度不宜小于1.8米。床位的排列應保持合適的距離,利于醫生看護和治療,平行的兩床凈距不宜小于1.2米,并設置床頭柜。雙排床位(床端)之間的通道凈距不宜小于1.4米,單排床時床與對面墻體間通道凈寬不宜小于1.1米。

7.5應按嚴重危險級場所配置相應數量滅火器。建筑滅火器配置應按現行標準《建筑滅火器配置設計規范》GB50140有關規定執行。貴重設備用房、病案室和信息中心(網絡)機房應設置氣體滅火裝置。

7.6方艙醫院內若增設生活給水系統,且原建筑室內消防系統未配置消防軟管卷盤時,可增設消防軟管卷盤或輕便消防水龍頭,其布置應滿足同一平面至少有1股水柱能達到部位的要求。

7.7方艙醫院應為每名醫護人員配備一具過濾式消防自救呼吸器,自救呼吸器應放置在醒目且便于取用的位置。

7.8護士站宜配置微型消防站,移動式高壓細水霧貯水量宜為100L。

7.9條件許可的情況下,應確保改造后的火災自動報警及消防聯動控制系統可靠運行。

7.10用于改造為方艙醫院的工業建筑的消防給水及滅火設施的設置應符合現行《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50016及既有工業建筑相關行業規范的消防規定,投入使用前應進行消防系統聯動試驗,確保消防給水及滅火設施能夠正常使用。

7.11方艙醫院若無法滿足現行消防規范要求,需征求當地消防部門意見,采取其他安全防范措施,制定滅火預案,確保消防安全。

8 施工質量安全要求

8.1采取設計、采購、施工、驗收一體化建設模式,設計、采購、施工高度融合,設計、施工等單位在施工現場密切配合,同步進行。

8.2分區、分段、分作業班組按照模塊化、標準化、裝配式的要求進行施工,避免班組之間交叉作業,工序之間留出合理時間間隔。

8.3按建筑平面及分區隔離布局的設計要求組織隔斷墻施工,隔斷墻體采用輕質防火材料,其燃燒性能不低于B1級。

8.4應在滿足建筑功能要求的前提下,盡量采用質量輕、安裝便捷的材料,如鋼材、成品板材等,需采用現澆混凝土時,宜采用早強型品種。隔斷應安裝穩固、連接緊密,以分隔單元為檢驗批,對隔斷墻剛度、強度和穩定性及連接處密封性進行檢查驗收。

8.5地下設施如化糞池、集水池等優先采用成品,并在必要時注意做好抗浮措施。

8.6應對穿隔斷墻管道和附于隔斷墻內的設備采取局部加強措施,輕質隔斷墻與頂棚或與其它墻體的交接處應采取防開裂措施。

8.7對通風空調、建筑電氣等相關指標進行檢測,確保滿足設計和相關標準規范要求。

8.8設置雙回路備用電源,分區設置漏電保護器,做好施工用電和運營階段的用電安全。

8.9施工現場嚴禁吸煙。加強施工場地的消防安全,減少明火作業,并按消防要求設置滅火器或微型消防站。

8.10加強現場作業人員防疫管理。在各出入口設置固定的測溫點,并且設置流動測溫人員,每四小時隨機進行流動測溫,工作人員均應正確戴口罩,避免人員交叉感染。對施工場地采取通風措施,保持空氣通暢。對施工期間的衛生間和辦公場所每6個小時進行一次消毒。


  • 上一條:方艙醫院的作用
  • 下一條:沒有了
  • 免费人成A片在线观看下载